食物损失和浪费负面影响有多大?南林大这项研究发现——

全球食物碳排放量的一半来自损失和浪费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李花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实习生陈姝宏

食物被人类生产出来后没被食用,在环境、社会和经济层面会造成怎样的负面影响?近日,南京林业大学生物与环境学院殷珂教授团队发表了双碳方向关于食品供应链上损失和浪费的研究成果,研究显示,损失和浪费的食物产生的温室气体约占全球粮食系统总排放量的一半。

南京科研团队建立世界食品碳排地图

该研究使用了联合国粮农组织2001年至2017年间涵盖164个国家和地区的粮食供应数据,调查了4个不同类别的54种不同食品的损失和浪费:谷物和豆类;肉类和动物产品;根系和油料作物;以及水果和蔬菜。评估了不同供应链活动和废物管理过程的温室气体排放。“之所以选择2017年数据,是因为这种数据一般会滞后5-10年。”殷珂解释。

研究人员构建了一个来自全球食品系统的粮食损失和浪费的物料平衡模型,包括国家层面和区域层面。他们计算了食物在收获、生产、储存、运输、贸易、加工、批发、零售、消费者使用等九个不同步骤中产生的食物损失和浪费的碳排放。“我们相当于绘制了一张食品碳排地图,比如什么食物在哪些阶段会产生多少的碳排放量。”殷珂介绍。

在耕种后阶段,食物加工造成的碳排放最多(30.7%),其次是运输(20.7%),而其他阶段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占食品物流总排放量的0.1%—13.5%。通过研究发现,不同的食品类别将产生不同的温室气体排放。

“通过借助已有研究成果,我们算出了全球食物损耗与浪费在供应链阶段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约等于64.5亿吨二氧化碳。”南林大生物与环境学院硕士研究生、论文第一作者朱婧雨告诉记者,研究结果表明,食物损失与浪费阶段产生的温室气体就占了全球食品类温室气体排放的1/2。

肉类食品造成的碳排放最高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了很有趣的现象。”殷珂教授团队历经多年,在整个碳排的排行中,肉类和动物产品“遥遥领先”。

这项新研究探讨了一系列减少食物浪费导致碳排放的干预策略,包括将食物损失和废物产生减半、将肉类消费减半以及部署技术进步等不同情景。关于不同食品类别,肉类和动物产品的排放量高于其他类型的食品。研究中,全球食物供应的温室气体排放只有2.4%是由蔬菜和水果贡献的,而肉类和动物产品占73.4%。

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牛肉和羊肉的加工产生的排放量是番茄加工的13倍。肉类消费量较高的地区,如北美和欧洲,其供应排放中来自肉类废弃食物的比例更大,超过85%。人们从商店购买后被浪费的食物的排放量占了供应方面总食物损失和浪费排放量的1/3以上。

拒绝浪费,减少碳排

人们浪费的食品经过腐烂以后,就会产生甲烷,这类有毒气体产生的危害比二氧化碳更加严重。殷珂告诉记者,“1公斤的二氧化碳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换算成甲烷1公斤相当于二氧化碳的25倍。”

该研究发现,中国、印度、美国和巴西的食物浪费排放量占全球粮食供应相关排放量的44%多一点,占全球垃圾相关排放的38%多一点。发展中国家生产商,特别是那些气候较温暖地区的生产商,无法冷藏粮食,粮食可能会在到达消费者的途中变质。

研究表明,发达国家通常拥有更先进、更环保的技术,可以降低垃圾的排放。从技术层面来说,研究建议可推广堆肥和厌氧消化技术减少垃圾管理阶段隐含的碳排放量。“堆肥指把厨余垃圾、秸秆、泥炭等聚集在一起发酵,最终将使垃圾变为具有商业价值的有机肥;厌氧消化指将厨余垃圾在内的垃圾进行厌氧处理,让有机质转化为能源。”殷珂说。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