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洋要食物、向土地要产能,将专业知识和青春创意带进田间地头,将智慧结晶和丰收硕果留在村屯农家。”今年5月,一千支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整装待发,这是2023年广东青年下乡返乡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三年行动启动后,广东青年行动的一个缩影。如今,越来越多南粤青年积极投身“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


(资料图)

将科技创新融入传统农业

曾经的农业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如今传统农业一改原貌:收割机能智能调节收割倒伏的作物、无人旋耕机在风雨中奔波、运粮车满载着新农人丰收的喜悦……这一切源自一场场青春与乡村振兴的“双向奔赴”。

广东青年在南粤大地上正在种“一种很新的地”,他们发挥所学所长,将科技创新融入传统农业,为乡村发展续上动能。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竹梦实践团队深入罗定市泗纶镇恒兆蒸笼有限公司进行调研时,对工人们精湛熟练的竹制成品制作工艺印象深刻,工人们要削出一条厚薄均匀兼具美观和实用性的竹节,稍有不慎就会划伤手部。

经过多次的尝试和改进,团队成员研制出一款新“武器”——“竹子自适应去皮机”,机器可以对不同品种和不同规格的竹料进行去青加工时,都可以实现自动调节切削深度、角度和速度。

据了解,这项技术的落地应用,既能解决人工去青易伤手、乡镇劳动力不足、工作环境差等问题,又能提高去青生产效率,实现农民在家创收。

华南农业大学“无人农场”团队采用北斗卫星定位技术和融合定位算法,实现拖拉机无人驾驶、自主作业;中山大学“智渔时代”团队扎根珠海市金湾区红旗镇以基因编辑为核心技术的优质鱼苗,成果惠及渔民50户;广东工业大学“柚创小康”团队以“生物合成+基因编辑”催化酶核心技术,实现23万吨废弃小果的回收利用……

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在行动,首批100个优秀示范种子项目已经播撒在南粤乡村的各个角落,“高校—县区”结对签约,破解县镇村的实际产业难题1480个。

华南理工大学团队成员在良种育苗基地选苗。通讯员供图

全省超8万名“领头雁”带动乡村经济发展

“我是吃增城丝苗米长大的。在外游历多年,还是回家创业的体验最好。”生于朱村街、长于朱村街的莫丽贤是一名返乡创业代表,曾经的她是一名高薪白领,在业余时间帮务农的父母售卖农产品。渐渐地,莫丽贤发现了商机——依托家乡丝苗米,搞一、二、三产业融合。拿定主意后她毅然褪去“都市丽人”的外衣,返乡“筑梦”。

在莫丽贤的长期坚持下,她成功打造了丝苗米家庭农场,搭建了农场生活圈和客户群,建起自己的电商平台,现已拥有16人的运营团队。今年3月上旬,油菜花盛开期间,莫丽贤带领团队通过“政府造景+农场造势”的方式,累计接待游客近万人,带动经济超过20万元。

记者了解到,目前,“领头雁”农村青年人才培养工程,在全省范围累计培育超8万名“领头雁”,带动近6万名农村青年就业。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团队成员下塘捕鱼,切身体会渔业养殖。通讯员供图

全省1万名乡村振兴志愿者常态化在岗

“最开心的事情应该是看到孩子们听着音乐,微微摆动着身体齐声合唱。”在阳春市合水镇中心小学支教的袁悦兴奋地说。

“乡村真正缺的是好老师。”袁悦回忆,刚来到乡镇,她发现很多孩子都是留守儿童,由于音乐老师的缺失,孩子们的音乐课大部分由班主任老师代课,随便听听歌就结束了,导致孩子们对音乐没有太多的热情。面对这样的情况,袁悦改变了教学方式,一字一句地教他们学唱歌曲,并带着他们认识简谱,学会看音乐书上的谱子。

有一次,袁悦参加校园文化艺术节表演。表演结束后,有一个女孩告诉袁悦,看了老师的表演,她希望有一天也能和老师一样演奏优美的乐章,于是决定去学古筝了。袁悦触动很深:“也许我的出现,真的可以改变孩子的人生。”

广东高校毕业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行动,是广东规模化引导青年返乡入乡投身乡村振兴推出的重要举措,旨在招募选拔优秀高校毕业生或在读研究生,到粤东粤西粤北地区12市、肇庆市以及惠州市龙门县的乡村开展2-3年志愿服务。这项行动早在2021年已经发起,2023年起更是实现常态化在岗志愿者1万名。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