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尼日利亚特派记者 姜 宣

近年来,中国影视文化作品逐步在海外推广。非洲作为拥有13亿人口的巨大市场与多元文化结合体,中国影视作品在非发展的真实情况究竟如何?如今还面临哪些困难?


(相关资料图)

功夫片和家庭题材受欢迎

根据《环球时报》记者采访调研显示,非洲人目前观看的中国影视作品主要是功夫片、喜剧片等,比如《功夫之王》《英雄》《长津湖》《少林足球》等。

虽然近年来进入非洲市场的中国影视作品种类并不少,但最受喜欢的还是功夫片,特别早期的功夫电影仍然有着强烈的吸引力,李小龙、成龙、李连杰等功夫巨星被许多非洲人所熟悉,甚至连许多几岁的孩子都知道Bruce Lee(李小龙),被问到时还有模有样地比划一下中国功夫。

非洲观众还喜欢家庭题材,具体描绘家庭背景和当地生活的中国影视作品也受到欢迎。此前《媳妇的美好时代》就因其强烈的家庭剧属性、反映家庭情感生活的跨文化通性受到非洲观众的欢迎。受喜爱的家庭题材作品还有《中国往事》等。

语言包袱和“宫斗”难理解

虽然近年来中国影视作品在制作水准上更加精良,但新推出的作品在非洲传播效果并不十分突出。尼日利亚四达时代公司总结了相关情况认为,首先是强传统中国文化属性,无知识背景难理解,比如近年来大火的古装偶像剧、仙侠剧题材,从角色设置到故事线都结合了大量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比如仙班设置、古代朝廷后宫职级设置、朝代历史背景等,需要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有一定了解才能看懂。

其次是靠语言藏包袱,台词亮点难以传达,如宫斗剧里妃嫔、大臣之间话里有话的言语斗争,翻译成英语传达力往往大打折扣。而在中国国内大受喜爱的开心麻花喜剧,包袱大量依靠语言文字传达,也容易形成跨文化传播的壁垒。

再次是题材紧贴中国社会现实,所呈现的矛盾冲突带有强烈中国特色。近年来的国产现代电视剧往往更加关注中国当代或当下的社会现实,造成了跨文化理解方面一定的困难。例如今年大火的《狂飙》,其中结合大量中国官场的现实、中国基层社会矛盾的形态等,整体离非洲观众生活较远,难以引起共鸣。再如反映抗击疫情的《在一起》,非洲社会对新冠的认识及应对整体同国内差异较大,也造成作品的文化局限。

据了解,目前在非洲影视文化传播较成功的国家主要有韩国、菲律宾、墨西哥、印度、土耳其等,从他们的一些作品中可以看到一些共性。包括反映人类共通的情感,如爱情纠葛、家庭生活、个人奋斗等作品;选择具有人类共性理解基础的题材,如爱情、家庭、复仇(因果不可太复杂)、职场、创业等。此外,情节简单、剧情推进速度不快,演员表现力与镜头语言饱满,冲突展现直观易懂。在这一点上,印度剧是典型代表,而中国国产剧往往表现克制,难以借助演员演绎和镜头语言帮助外国观众理解。

中非合演更吸引本土观众

尼日利亚电影制片人兼导演维克多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影视作品在非洲本土化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例如在导演、创作和叙述故事方面缺乏悬念,缺少有创意的编剧和摄影师,还有更重要的是配音和翻译亟须改善。

维克多说,中国影视作品在非洲发展面临的挑战既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非洲的精英们更喜欢美国和欧洲的作品,其涉及的情节、背景、措辞、人物塑造和叙事技巧比较符合非洲人的口味。最重要的是,除了美欧作品语言上占优势,它们还有针对非洲市场的标准化评级系统,对目标受众有更好的了解。不少印度传媒机构在非洲大力推广宝莱坞影视作品,在非洲的直接影视传媒投资也在增加,如“印非结合”的娱乐节目《Dance Naija Dance》鼓励年轻人学习印度舞,开展选秀竞赛;以及印度姑娘与肯尼亚男孩的爱情故事《Varshita!》等。

近年来,非洲本土制作也逐渐崛起,特别是以尼日利亚为代表的瑙莱坞(Nolleywood),从数量上来说,已经发展成为仅次于印度宝莱坞的世界第二大影视剧生产基地。不同阶层的观众对本国生产、本国明星演绎的本国故事作品更加青睐。

尼日利亚导演约什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中国影视作品需筛选更加符合非洲观众接受度的作品,精心译配后在非播出,同时可以尝试与非洲本土的制作机构合作,由中非演员共同演绎,相比纯“舶来品”更容易打动人心。▲

推荐内容